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2010 03 封面
 
嘎玛
仁青
 
可可西里日记--2010年3月卷首
 
文:钭江明
 
1月2日
我是1月2号去的可可西里。
除了准备过于充分的防寒衣物外,我还带了一本书想在路上读。书名是《天珠》,冯永锋推荐给我的。刚好,书中的一位主人公扎多,正是这次我们寻找绿色力量的拍摄对象之一。
扎多是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负责人,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,因为养育了中国的三条大江河,故有“中华水塔”之称。晚上坐上从西宁开往格尔木的火车,终于见到了扎多,还有当年的长江漂流勇士现在的绿色英雄杨欣。两位都是长头发、大胡子,用先生编辑部常用的说法就是有“范儿”。
 
1月3日
上午到达格尔木。然后直接坐车去索南达杰保护站。
1994年,藏族传奇环保英雄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时,被盗猎者枪杀。杨欣从扎多那里听说了索南达杰的故事,很受感动,通过义卖自己探险经历的书《长江源》筹集建站资金,用一年多的时间在1997年建成索南达杰保护站。
与扎多同坐一辆车。他说起藏人对环保的理解,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感受到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保护性反应,而是发乎内心的对自然母亲的顺从乃至感恩。在藏人的观念里,并不需要人与自然分离的“自然保护区”,青藏高原上皆为神山、圣水和圣地,慈悲关爱大地上的所有生命,就是藏人与生俱来的信仰,这种生态意识从来就在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,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教育和灌输。
夜宿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。
站里没电灯,晚上8:30就钻进了睡袋,辗转反侧了3个小时,高原反应还是让我们又爬了出来。几个人走出门,白云慢慢遮住大多数星星。北斗七星还在,像是从远方的大地长出来。我和扎多继续聊白天的话题。我说起藏人文化对环保的天然推动力,这样一种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,对地球未来的意义昭然明著。可是扎多却忧虑资本与权力的媾合对藏区生态文明的可怕威胁。
月光下,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平行陈列,提醒着我这里与世界的距离远非想象中那般遥远。我转移话题,现在的可可西里给我感觉非常平和,真想象不出当年索南达杰们所处的凶险境遇。“就从这里到那里这么点路,我们走了好几天。”扎多点了根烟,比划着说,“有一回我们押着三个犯人从五道梁回冶多,冻土已融,到处都是陷阱,车动不动就陷进去。我们几个人就白天挖车,夜晚搭帐篷睡觉,早上收起帐篷继续挖车走路。后来干脆不收帐篷了,因为汽车走了一天也开不多远,人再走回帐篷睡就行了。”
索南达杰在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之前就是冶多县的的传奇人物。1987年他任索加乡党委书记时,乡里雪灾损失惨重,他硬是冒着丢官坐牢的危险,对上不交税,对牧民不征税,接连抗税数年。索加乡被戏称“索加人民共和国”。他去县里开会,一进会场所有人都会站起来,连县委书记都一样站起来。
索南达杰最初进可可西里,本来是为了开发这片无人区,还成立了可可西里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,可是后来,开发却变成了保护,找矿变成了打击盗猎。扎多从那时起担任他的秘书,直到他遇害。这些故事之前都在其他地方看过,听扎多自己讲却更有身临其境之感。
“索南达杰对我影响很深。我现在做这些,就是因为他。”星光下的扎多停了一停,忽然又说,“索南达杰说过,可可西里的保护得要死了人才会引起重视……”
我不擅言,只是听。高原反应像把钝刀搅着我的脑袋。
 
1月4日
大雪。
高原反应太大,被迫返回格尔木调整。计划拍摄的片子都得延后拍。计划要读的《天珠》也一直没有读。
好在有扎多这本书。一路听他滔滔不绝,觉得自己像一块海绵一样,只想着吸收吸收。
扎多说:大地就是五颜六色的,不只是绿色。沙漠也是生态的一种,不要企图把所有地方都染上绿色。扎多说,不要奢谈保护大自然。人类能造成的破坏,对于浩瀚的大自然来讲不算什么。一次大地震它就恢复了。保护大自然,不如说是保护自己。
……
 
1月8日
回北京的飞机上才开始读《天珠》。一气读完。我觉得应该把书中另两位主人公嘎玛桑珠和仁青桑珠列入拍摄计划。
嘎玛就是扎多所在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创办者。而仁青是嘎玛的哥哥,他和另外一个兄弟其美郎加一起,带领村民保护家乡孜荣部落的神山,自发成立了森格南宗(意为狮子,神山的名字)生态环境保护自愿协会,7年间种了近百万棵树,神山重现生机,森林恢复,动物增多。
慎重起见,我先没打电话给扎多,先问一个在环境NGO工作多年的朋友,她说当然是很应该拍,“我从没见到做事如此齐心的人们。1700多人,多数从未上过学,不知道外面的环保是怎么回事,但山坡、河滩上到处散落着他们种下的树;他们排班巡山,阻止猎杀野生动物;挖虫草人丢下的垃圾会有人捡起………看着他们说起环境保护时突然亮起的眼睛,听着他们的故事,‘感动’也好像是个轻飘的词。你不只是感动,而是想要融入他们,和他们在一起,守护这里的山川自然草木,不是因为它们‘有用’,而是平等的生命认同。”
然后她的声音低沉下去,“可是这段时间不可能拍到他们……”
……
 
2月20日
我决定把一篇残缺的文章放在这里。
也许读者可以借我这篇卷首玩一次信息的拼图游戏,去谷歌到百度上微博,补齐我删去的那些来龙去脉。
我总是回想起可可西里的那个早晨,汽车在朝霞初上的高原上驰骋,扎多在我身边闭着眼睛低声祈祷诵唱。我为忽然想起的“中华水塔的守望者”这个称呼有些兴奋。扎多、嘎玛、仁青……这些守望在高原的藏人,并不只是守望着一个民族的绿色文明,他们实际上守望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钭江明

钭江明

67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八十年代最后一批毕业生。最长的职业经历是在南方都市报(1998-2008)10年,然后进入杂志领域,担任《时尚先生esquire》执行主编。以前写电影观后感比较多,现在的固定写作只有每月一篇卷首语了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