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 o l o m o n
今天「岸边」推荐的是程耳导演的风格之作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,英文片名the wasted times,直译过来正是「那些被浪费掉的时间」。
题图说明请直接拉到文末。
那些被浪费掉的时间
BY 钭江明
【壹】
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大概是最适合对「风格」这个词做示范的电影了。
从前这个词总是跟王家卫的电影联系在一起,可是他太喜欢在电影里塞金句。
风格与矫揉造作只隔一层纸;创作的注意力需要回到电影本身,像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的作者程耳这样,才能成就为风格。
【貳】
我们看电影总喜欢把银幕上两个小时的呈现塞进自己的套子。
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看上去应该是一部黑帮片,一部复仇片,一部历史片。
日侵时期的旧上海,黑帮大佬与日本妹夫的恩怨情仇,血浆四溢,其间有惊人的背叛,有难填的欲壑;英勇有时,苟且有时;流泪有时,流血有时;焦心有时,惊骇有时……
本片拥有一部商业大片想有的一切传奇跌宕,可是程耳的处理方式却令人意外。
不仅一开头就扯起闲篇,几个马仔吃饼闲聊,接着一路走来,全在吃饭闲谈上浪费笔墨。
频频出镜的是大佬们在饭桌上麻将桌上闲聊女人。
女人们也在闲聊,聊电影聊男人还聊杀手。
一部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的戏,生生拍成了红楼梦(如果不考虑审查,也许拍成金瓶梅会更过瘾)。
我想这大概就是不少人不喜欢本片的原因吧。两个小时的篇幅,全用来渲染打打杀杀尚且不够时间,竟然塞了这么多无聊的琐屑,难怪有评论说它杂乱无章甚至内容空洞。
【叁】
但是,且不说电影里那些闲笔让接下来的震骇更毛骨悚然;
又或者在为之后交代的剧情埋下草蛇灰线(例如日本妹夫一直以完全融入上海的面目出现,特地强调他来了上海二十年,从来都说上海话,可是在独自吃饭时,对猫却说的是日语,暗示他的祖国认同)。
本片那些纯属「浪费」的闲笔却更让我有身临其时之慨。
历史的书写往往「好大喜功」,只勾画波澜壮阔的拍案惊奇。可是你知道这些传奇人物们在惊天动地的血腥撕扯之外,都如何度过他们的「业余」时间吗?
那些被浪费掉的时间,也是时间,他们的生命在那时也在颤动。
于是,透过程耳的电影,我们看到了大佬也有儿女情长,「教父」也曾一时心软,不曾被历史待见的下人,他们的生命也有惊人的闪耀。
【肆】
当然,回转头,我们会同样看到儿女情长的背后也有冷酷的施暴,温柔与凶残也能无缝对接。纯情与欺骗,灿烂与猥琐,竟然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。
在传奇题材的影像中,暴力场面自然是最重头的戏份。可是程耳却几乎是匆匆掠过那些暴力场面(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电影中不显得重要),然后就转过头来把时间耗在凝视他们的日常上。
那些被浪费掉的时间,于是开始从容不迫地将生命的空洞与荒芜,偶然与荒诞一一呈现出来,就像传奇的长袍被摊开内里,荒谬的虱子在阳光下被照亮。
那些大时代里被传奇化的人物,在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里松软得像泥,萎顿得像蛆。
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主线和主角。旁逸斜出的琐事与惊涛骇浪的大事件被工整地缝合在一起,枝枝节节的各色人等表情生动宛若主角般上场,然后无声无息地退下。
再轰轰烈烈也都一样消亡得无影无踪。
【伍】
当我借着程耳的镜头凝望这黯然逝去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时,脑边一直反复环绕着所罗门王在老年时写就的《传道书》里的话,
「虚空的虚空,全是虚空。」
曾经再辉煌再深情再惨烈,也终将迎来这样一幅光景:
「人怕高处,路上有惊慌;杏树开花,蚱蜢成为重担,欲望不再挑起;……银链折断,金罐破裂,瓶子在泉旁损坏,水轮在井口断裂……」
【陆】
王家卫还在不甘地絮叨「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」时,程耳却冷酷而直截了当地揭穿了没有回响的真相。
电影中有几处难忘的俯瞰的镜头,我们(和剧中人一样)在人世间的挣扎,奋斗,撕杀,全都一览无余地暴露出卑微虚妄的真相。
没有什么意义可言,浪费意味着一切。
这大概就是上帝眼中的我们吧,我们所做的一切,尽都渺小而空洞。
而自高而来的对着这「虚空的虚空」的注视,却饱含着悲哀与深情。
【柒】
大概就是明白这一切虚空和对这一切虚空的凝望之后,才能听懂在黑暗中一再响起的那首哀歌吧。
那是一个孩子在呼唤永远的父亲。
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插曲:《你在何处,我父》
ABOUT 题图诗
「人怕高处,路上有惊慌」出自《圣经•传道书》
《传道书》作者所罗门王(公元前960-前930年)是大卫之子,世界上最传奇的君王。上帝赐给他无比的智慧,使他成为「智慧之王」。所罗门王统治时期,创造了举世欣羡的巨大财富,在政治、经济、外交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
然而这位伟大的国王晚年所著的《传道书》却发出“虚空的虚空,全是虚空”的悲叹。
欢迎留言给岸边君
/
晚安
/
------- 岸邊 ✡ ㄢˋ ㄅㄧㄢ ✡ 岸辺 -------
✡
如果喜欢
请长按二维码关注「岸边」文艺公号
或敬请转发,和朋友分享
✡
0
推荐